新闻报导

天大里的时光机

——MPAcc社会实践,穿越纪实

2016-04-06

  春风沉醉,略过敬业湖面带来阵阵凉意,校园里树木的新绿,清晨阳光一照,扯出许多长长的光束,再变成铭德道上的点点光斑,仿佛盛夏就要来了。现实和历史交错,一面是泛着新绿的生命,一面是红瓦绿墙的厚重,如果想要乘一台时光机去看看历史的脚步,那校史馆就当仁不让成为最佳选择。


  2016年的清明小长假,“春回天大看海棠”的道旗令校园焕然一新,映着新开的海棠,我们走进了校史馆,迫不及待跳上时光机,和天大一同走过一百二十一年的风雨。


  沿着“时光隧道”里橘黄色的灯光,先是走过“奏请创办北洋大学的奏折、中外教师合影、中国的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第一届毕业生合影,以及初创的四个学门”的开源图,和母校一同见证了十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踏进第一展厅,在乔桥的讲解下,历史变得生动起来,每一个展品都变成一个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画面。“巍巍学府 国之大学”的声音萦绕脑海,看到北洋大学成立公告、招生启事手稿和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朱批创办北洋大学的奏折,我们明白北洋大学一成立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重任,而这种责任,在今天,是我们每一个天大人应该为之奋斗的。映入眼帘的五位历史人物——光绪皇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美籍教育家丁家立带给北洋的光芒一直照耀着一届又一届的天大学子,无论是“实事求是”的校训,还是“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的校歌,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坚定地树立“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决心和志向。


  亲身感受到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同学们都肃然起敬,展览馆除了讲解员没有一丝声音,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跟着学校的历史,心情也呈现出大起和大落的波动。当看到茅以升校长为土木工程专业十八年班学生张度批改的作业时,董俊杰同学感叹到:“面对历史,我们要学习的太多了,他们的手稿比我们今天的印刷还要整齐,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看到母校在创学之初就秉承着大学的精神,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声震海外的国际法官王宠惠,曾出席华盛顿会议,为中国争取收回民族权利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成功收回胶济铁路和山东主权。我们明白,作为一名学子,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都应当树立家国情怀,以国家的繁荣和强大为己任,用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沿着展厅前行,我们看到,由国立北洋发展到今天天津大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抗战时期,北洋遭受破坏,西迁入陕,陷入缺校长、缺经费的困难境地,皱着眉头的我们为身处困境但依然坚持“实事求是”校风的同学和老师喝彩,也因看到张含英校长到来想要加入到当时欢迎的队伍中去振臂高呼。“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秉承着这样的精神,北洋大学走过风雨,为近代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百舸争流,千帆勇进,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从未减少,母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那种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的勇气,是每一个学子应当拥有的竭尽所能为我们的时代去创新、去改变的家国情怀。


  北洋广场的张太雷雕像和厚重的第九教学楼已然成为今天的天津大学地标,它们见证了天大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民族育才之途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和改革,见证了天大是如何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先驱。想要透过展柜的玻璃去亲手翻一翻那些出自天大师生的国家教学计划、大纲、教材、讲义和那个时候的课本,去感受带着墨香和历史痕迹的字里行间的心血和敬业。时至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于学校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创新。针对学习苏联过程中出现的学时偏高、课业偏重、理论偏多等问题,学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加大和强化了实践教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程教育教学体系。我们每一个天大人都有学校精神的烙印,都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微小映射,无论走到哪里,母校都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也发自内心地想要竭尽所能为培育我们的学校带来荣光!


  穿越的时光飞快而短暂,再次回到现实是听到丁老师的合影留念的声音。呼吸一口带着海棠花香的新鲜空气,明白脚下这片土地对于我们、对于古今所有天大人的养育意义。张开手臂和笑颜,我们一路向前!


                          【2015级MPAcc 陈晓函】